﹡失去母親溫柔羽翼,又要搬離自幼熟悉的環境,兩個青少年孩子面對成長的困惑、青春期的煩惱還能向誰傾訴?
﹡透過書信與日記兩種體裁的對應,姊弟兩人將情感與想念化成文字,以二十封感人至深的書信、二十四篇真情流露的日記。在《二十封想念》裡,作者如何透過書信與日記,巧妙的串接起一個家庭走出傷痛的過程?
本集藝文生活家節目中, 知名台灣兒童文學作家陳素宜老師除了以自己資深的寫作經驗,分享一本優質的青少年讀物需要具備的哪些特性?也以作品《二十封想念》為例,從青少年的角度出發,深入探索愛與成長的生命教育課題,歡迎收聽!
<訪談要點>
(一) 針對《二十封想念》最初創作原因?如何由原本的得獎作品《等待紅姑娘》延伸擴展到現今的《二十封想念》,當加入弟弟惠邦的角色書寫部分,如何無縫接軌?書寫過程中,有哪些關鍵要點要注意,才能如此巧妙地銜接?
(二) 介紹書中的角色與場景情境設定:大人與孩子在面對「失去親人」的反應有何不同?如何選擇符合青少年視角的場景或情境?
(三)本書探討的主題與班級(或親子)共讀時可以思考的面向,並介紹書後的設計,如何進一步深入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