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結歌唱、戲劇和舞蹈的音樂劇,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的人物之一,便是劇場編舞家。編舞家不僅僅是想動作,需要從文本的角度出發、思考整體的畫面安排,以及透過肢體傳達的理念。而更重要的一點便是音樂性和肢體的結合,考慮在做動作時演員是否可以同時唱歌,也須思考音樂的類型和樂器的選擇、風格等等。由於音樂劇具有一定成分的商業性,因此在編舞時也需要考慮到娛樂性,最重要的事也讓觀眾看得開心過癮。
本集歌舞實驗室很榮幸地邀請到長期在紐約生活、多年來不斷往返台北紐約工作的紐約妮可王——王怡雯來到節目中分享劇場編舞家的工作。畢業於畢業於北藝大戲劇系主修導演的她不僅經常參與大大小小的歌舞劇演出、也曾擔任歌手演唱會的群舞等等。本集除了分享身為編舞家的劇場經歷、也分享在《台灣有個好萊塢》《再會吧北投》 等等不同製作中的思考及觀察。
仔細爬梳自己和編舞職業的連結,她分享自己是直到考大學時才開始接觸舞蹈,因為持續學習、熱愛跳舞,因此在朋友的邀約下開始展開音樂劇的編舞工作。回想和紐約及音樂劇的緣分,怡雯分享大學時期剛好有機會到美國看了很多百老匯的作品後覺得很有趣,隨後又因為演出、進修、學舞等機會而走訪紐約,直到申請到藝術家簽證後,才開始長期在紐約東岸工作。
從編舞的角度看,王怡雯認為音樂劇跟舞台劇表演在肢體上還是有許多的不同,音樂劇所涉及的舞蹈風格更加多元、因此也影響到身體所需要的風格和肌肉使用的不同。 演員的聲音、唱功、作息、生活習慣都需要服務身為音樂劇演員這件事,而不只是要不斷學習、還需要不停地練功、保養自己所擁有的技能。另外怡雯也分享在面對肢體不擅長的演員時,會透過從演員本人的身體狀態出發,共同尋找熟悉的身體可能性,她認為最重要的一點是讓表演者有安全感、才能比較放鬆。
在台北紐約輾轉多年的王怡雯坦言,雖然往返十分辛苦,但因為喜歡旅行、旅行的過程也會幫助自己創作,因此現在的自己就是在可以前進時盡可能地往前走。雖然有時候會很貪心想要做很多事,但當她想要跑很快的時候,便會想起恩師們的話語、開始告訴自己先不要急,一件一件事慢慢來、一切都會水到渠成地。(小編慈軒) |